EMC设计
|
|
| ||
1.3 开关电源设计 |
开关电源的特征就是产生强电磁噪声,若不加严格控制,将产生极大的干扰。下面介绍的技术有助于降低开关电源噪声,能用于高灵敏度的模拟电路。
1.3.3 散热器
1.3.5 磁性元件有关问题及解决方案
1.3.6 时钟扩频 | |
1.4 信号通信器件及电路设计 |
1.4.1 最好使用非金属导线通信
对于低频信号(1MHz以下)通信中,出于抗扰度的考虑,采用较高电压是有好处的,但对于10MHz以上的频率,这将引起较强发射,因此应采用较低的电压(例如用于ECL和LVD芯片的电压)。
对于专业的音频通信网络,信号频率延伸到20Hz或更低,因此隔离变压器需要做得很大,其绕组间巨大的寄生电容使CMPR在1MHz以就下降至0,因此需要更大的共模扼流圈,以保证在100kHz以下的仍有一定的CMRR。很难找到一个在整个频段内都能提供理想的CMPR的共模扼流圈, 因此要解决整个频段内的共模抑制问题可能需要将两个以上的共模扼流圈串联起来。
很多通信仍是低频或低速率的,其信号并非很容易引起发射或受到干扰(例如,进出8位模数转换器的模拟信号就没有12位转换器敏感,事实上16位和更高位的转换器会更敏感)这样的信号经常在多芯电缆中以单根导线传送以节省成本,如图12示(RS232应用的一个例子)。
1.4.3 光隔离器
许多低速数据信号中使用光耦,并且经常采用同轴或多芯电缆,多芯电缆中的每一根导线传输一路信号,并有一根公共回流线。这些实例中,只要在接到光耦的每根信号线上串联一个铁氧体磁环就能有效地控制高频干扰。 1.4.4 外部I/O保护 | ||
1.4.5“无地”和“浮地”通信 | ||
2 电缆都是天线 |
交流电源整流器件在基频至相当高的谐波频率范围内均可发射开关噪声,具体情况取决于这些器件的功率。5千伏安左右的电源(线性或开关模式)由于其50或60Hz桥式整流所产生的开关噪声,通常在数MHz频率以下不能满足传导发射的限制要求。可控硅直流电机驱动装置及交流移相控制系统所产生的噪声也大致如此。这些噪声极易干扰中长波和部分短波广播。
随频率增加的另一个效应是:当波长(λ)与导体的长度比拟时,会发生谐振。这时信号几乎可以100%转换成电磁场(或反之)。例如,标准的振子天线仅是一段导线,但当其长度为信号波长的1/4时,便是一个将信号转变成场的极好的转换器。
图17的纵轴表示导体长度(单位:米),为了便于观察,将图15的频谱复制出来。最右边的斜线给出了导体成为理想天线时导体的长度与频率的关系。 | ||
2.4 避免使用导体
对于设备之间较短的连接(比如微机主机与显示器、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之间的连接),假如所有的互联设备均由同一电源线供电,并且所有连至建筑物其它部分的长电缆(比如网络电缆)全部被电隔离(例如以太网),则仅上面D项的要求(屏蔽电缆屏蔽层两端与屏蔽机箱3600端接)是必须的。对家庭高保真音响及家庭影院系统来说,这些屏蔽搭接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A项也经常方便地用来保护这些设备免受雷电带来的损害。 | ||
2.6 选择最优电缆 2.6.1 传输线 式中:L和C分别表示每单位长度(所关心的最高频率处的波长的分数)的电感和电容。对电缆和连接器来说,Z0可以计算出来,(对PCB走线也能算出,见本书第5章)
图19表示的是一对电源线,其中一条线上装有开关,但同样的原理也适合于信号线。在最高频率处,要使电路仍能很好的工作,整个电流回路上的发送和返回导线的间距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要死套EMC原则。 |
2.6.4充分发挥屏蔽电缆的作用:关于屏蔽层
电缆屏蔽必须对整条电缆在360°范围内覆盖。目前,要以较低的成本使电缆屏蔽具有较高的效果越来越困难,除非信号线的干扰很小或不敏感。
用电缆的屏蔽层作为信号回流路径不再是最好的应用方法。同轴电缆的问题是它的屏蔽层既传输信号的回流,又传输外部干扰电流。虽然应用趋肤原理可使电流处于屏蔽层的不同表面,但仅对于实心铜屏蔽层这是有效的,柔性编织屏蔽层并不能很好地分离电流,结果回流电流会发生泄漏,同时干扰电流也渗入进来。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想法:所有的射频测试设备均采用柔韧的同轴电缆,因此它们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下次你再进电磁兼容试验室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电缆,你会发现:用于高频的电缆很粗、很硬,而且也很昂贵,原因之一是它们至少有两层以上的屏蔽层。它们还使用昂贵的的螺装连接器(比如N型头),且总是用来匹配50Ω的传输线。应该谨慎地对它们进行处理,如果你处理不当,你将遇到麻烦。当频率比EMC试验室的平均频率更高时,必须采用与汽车刹车管一样硬的半刚性或刚性同轴电缆。
可以两种办法来度量屏蔽电缆的屏蔽 效能,一种是屏蔽效能(SE),另一种是转移阻抗(ZT)。SE是众所周知的。ZT当在屏蔽电缆上注入射频电流时,中心导体上的电压与这个电流的比值。对于给定频率,只有较低ZT,才会导致较高的SE。理想的情况是,在整个频率段上ZT的值为几个mΩ(。以下是几种典型类型的屏蔽电缆的屏蔽效能的粗略总结,但须记住:在每一种类的电缆中,会有许多不同之处,性能也会相差很多。
* 屏蔽层为螺旋缠绕箔带的电缆在所有频率都不理想,当频率超过1MHz时,其性能逐渐变坏。
* 箔带轴向包裹的屏蔽层比螺旋缠绕箔带要好得多。
* 编织网屏蔽层在整个频率范围内都比箔带要好得多,但当频率超过10MHz时,其性能逐渐变差。
* 在箔带上覆盖一层编织网、双层编织网或三层编织网均比单层编织网好得多,但均在大于100MHz时逐渐变差。
* 两层或更多层相互隔离开的屏蔽层更好一些,但仅限于大约10MHz以下,在较高频率,屏蔽层之间的谐振将降低其屏蔽效能,因此在某些频率它可能比单层屏蔽更差。
* 实心铜屏蔽层(比如,半刚性屏蔽层,刚性屏蔽层)比编织网类好得多,其屏蔽效能在高频时不断增加,这不象编织网或箔带,超过某一频率后开始下降。圆形金属导管可用来增强极高频率处的屏蔽特性。
* “超级屏蔽”电缆采用编织网屏蔽层与(金属或类似的高导磁率材料包裹层组合起来。其性能与实心铜屏蔽层一样好,甚至更好,而同时还有一定的柔韧性。但其价格昂贵,仅适合于性能比价格更重要的场合(比如航空、军事)。
* 我只知道一家供应带有铁氧体的屏蔽电缆的生产商(欧洲),该电缆可以改善高频性能,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同时其价格也没有“超级屏蔽”电缆高。
为了降低屏蔽电缆的成本,同时又要保证产品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特性,我们需对每一个信号和其回流采用双馈送导线方法,最好使用双绞线,如上面对非屏蔽电缆所讨论的结果,采用平衡驱动/接收也是很有效的。
2.6.5充分发挥屏蔽电缆的作用:端接屏蔽层
对高性能数字和模拟产品而言,使用同轴电缆且将其屏蔽层接至电路的0V走线上经常会导致发射和抗扰度方面的EMC问题。在产品上将BNC连接器绝缘也经常会导致EMC性能不良。
电缆屏蔽层总是应该连接到屏蔽机箱上(即使它们已连接到电路的0V点),除非能够提供充足的工程理由或EMC依据来证明可以不这样连接。“我们常常这样做”并不是理由。
电路开发平台应尽量提供与真实产品相同的结构及与外界的连接。否则电路设计者可以采用各种互联线使PCB在开发平台上顺利通过测试(我也经常这样做),然后把它留给别人去整理成实际产品并解决相应的EMC问题。
但即使是高质量的屏蔽电缆,如果屏蔽层连接不好,其效果也是很差的。电缆屏蔽层需要360°端接,(即:与它所穿过的屏蔽机箱表面形成完整的圆周连接)。因此所采用的连接器是很重要的。
绝对不要采用“小辫”的连接方式,除非屏蔽层仅需几MHz以下起作用。当使用小辫方式端接屏蔽层时,一定要使其尽可能短。把小辫分成两条,每侧一条也有一定作用。在八十年代中期,某公司将其所有小辫连接的外壳安装型BNC全部换为符合EMC原则的压接型BNC。尽管压接工具价值大约在600 英镑左右,但他们惊奇地发现,因为压接组装工效很高,而且由于可靠性高而降低了返修率,所以他们很快赚了不少钱。因此,小辫连接不仅不利于EMC问题的解决,而且也不经济。
电缆屏蔽的“黑色魔术” 的秘密是:如果电缆所连接的连接器或屏蔽体的屏蔽效能较低,则电缆的屏蔽效能也会降低。
对一些非屏蔽产品使用屏蔽电缆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前提是这些产品没有内部互联线,且其PCB有完整的地平面,并只安装小型器件。这是因为PCB地平面同任何金属板一样,产生了一个削弱场强的区域,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起到某些屏蔽作用。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取决于产品的电子技术水平,对高性能数字产品或模拟产品而言则未必可行。电缆屏蔽层应360°端接到PCB地平面上。
2.6.6 将电缆屏蔽层两端端接
对有些人这可能象是奇谈怪论。但随着目前高频的广泛应用,若一端不端接则经常引起很严重的泄漏。两端端接的电缆也允许屏蔽层在磁场的各个方向上发挥作用。
当然,屏蔽层两端端接会导致屏蔽层在两端地电位差的驱动下产生电流,这可能会产生交流声,甚至使电缆烧毁。但如果这样的地电流存在的话,表明接建筑物的地线系统很差,会导致地线电位不稳或过大的雷电浪涌电流损坏保护欠佳的电子设备。在雷电期间,电缆未端接的一端被击穿并非罕见,结果导致严重的危害。
有时建议把电缆屏蔽层在一端进行电气搭接,而另一端用一小电容进行搭接。其目的是阻止额外的电源频率的屏蔽电流。尽管电容在极高频率时不能提供很低的电感,但这多少还是有一些作用的。但对防止浪涌及击穿问题没有什么效果。现在市场上可以购买到内部带有屏蔽 - 机壳电容的绝缘BNC连接器,它在1GHz时仍有很好的性能,但价格差不多20英镑一只。电隔离通信可以避免屏蔽电缆两端端接,但一定要注意各种细节问题,尤其是安装接线的故障和浪涌等带来的安全性及可靠性问题。非金属光纤是最好的电隔离信号通信方式,而且使用最方便。
上面第2.5节简要陈述了在不使电缆过热和降低安全而又能获得良好EMC特性的情况下,目前广泛采用的最佳电缆安装方法(例如,用并联地线减小地线电流),要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可参考IEC 61000-5-2 :1997。
2.7 电缆连接器的最佳使用
连接器上也会有同电缆相同的EMC问题,毕竟它们只是处于刚性壳体中的短导线。
最好将连接器分成用于内部连接和外部连接的两种,因为在浪涌或静电放电发生时,从外部到内部针脚之间可能会发生打火现象。这种打火会将保护装置旁路掉(保护装置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2.7.1 非屏蔽连接器
可控阻抗的传输线连接器在高速底板或电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若不使用传输线,要用普通多引脚连接器(如DIN41612,螺钉压接片)获得改进的电磁兼容性能和信号完整性,需要确保每个“发送”针脚旁边都有一个信号回流针脚,至少应为每两个信号提供一个回流针脚。这种方法与平衡信号配合起来效果是最好的,对于单线传输信号,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2.7.2 用于PCB板间的连接器
在PCB板(如子插件板到母板)间使用连接器中应用上述原则,即多个0V针脚分布在连接器全长和全宽中,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用同样的方法来布置电源针脚也能收到显著的效果。照下面连接器针脚安排,可获得最佳的信号完整性及EMC性能(对于共用电源线的信号线):
0V 信号,+V 0V 信号,+V 0V 信号,+V 0V 等等。
下面的方法性能较低,但经常也能满足要求,且可以节省几只针脚:
0V 信号,+V 信号 0V 信号,+V 信号, 0V等等
在将连接器延伸至两块线路板公共边的全长,而且在全长上任意散布0V和电源连接点也是很好的。有些事实表明:随机布置的连接器针脚可以分解驻波模式,从而提供更好的性能。在敏感信号和噪声信号间设置额外的地线可以阻止串扰的发生。
前面已经说过,要尽量避免在线路板上安装连接器,有一层地线面的单块线路板或柔性线路板效果较好。另外,避免使用插座安装的集成电路。芯片插座的每个引脚都是一根小天线,而且正好在敏感源或噪声源的近旁。
2.7.3 屏蔽连接器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必须将芯线完整的覆盖起来,两端也不例外。因此电缆两端的连接器外壳必须能够与电缆所安装的屏蔽机箱360°电气搭接。矩形连接器护套中的床鞍夹紧方式能够满足大多数场合对搭接的要求。绝对要避免使用小辫连接,再短也不行。图20给出了典型D形连接器的屏蔽端接方式。
图20 (D形)连接器护套中的屏蔽电缆360°端接
同轴电缆和双股屏蔽电缆由于连接器是金属螺纹的,效果大大改善。这些连接器在高频时性能和可靠性都远高于卡装式的(如BNC)。因此,你在卫星电视接收机外壳上看到的都是这种连接器。
多芯电缆也最好使用螺纹连接的圆形连接器,但实际中使用D形的或其它等矩形连接器的更多。对于连接器制造商而言,屏蔽电缆与连接器360°连接,然后在连接到屏蔽箱上这种要求似乎很难实现。因此在选定一种连接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是否能实现这一点。在实现屏蔽层搭接这一点上,要特别注意单簧片、线夹和导线等连接方式,这些都是变形的小辫,会限制高频时的效果。
不幸的是,许多工业标准的连接器没有提供正确端接电缆屏蔽层的方式,而且现在正在设计的一些连接器也没有考虑360°端接的要求。
当连接器与屏效较低的机箱或电缆一起使用时,其屏蔽效能也会降低。图21给出了将连接器与机箱搭接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图21 与屏蔽机箱相连的电缆屏蔽层